近些年,广州市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竞争环境中,民营经济以其特有的充沛活力、旺盛的生命力和与生俱来的拼搏精神,逐渐成为广州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个体户、私营企业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其他所有制经济享受同等劳动待遇。

在这一背景下,广州民营经济迅速成长、壮大,在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广州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1、总量不断提高2002年到2004年,民营经济增加值从708.4亿元上升到1300亿元,民营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年均增加约1.2个百分点。

自2002年以来,广州民营企业的数量平均每年以25%以上的速度递增,尤其是2003年,广州民营企业日均增加184户,年增幅达到29.84%。

截至2004年6月,民营企业户数已占全市企业总量的67.8%,1—6月净增民营企业近5万户。

2、经济发展贡献越来越大从民营经济增加值在本市GDP中所占比重情况来看,2004年广州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已达100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3.5%,民间投资额为716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23.2%。

在税收贡献上,2003年,本市私营企业上缴税收总额达248.48亿元,个体工商户税收14.52亿元,共上缴税收263亿元,比2002年增长57.3%,比1998年增长6.4倍,上缴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的14.4%;除了总量增幅持续和所占份额迅速提高外,至2004年,注册资本税收贡献率也继续增长,全市民营企业每亿元注册资本产生的税收约为600亿元,超过国有集体企业的228亿元和外资企业的456亿元的水平。

在吸纳就业方面,2003年,广州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318.08万人,同比增长26.9%;

2004年,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404.9万人,同比增长27.3%,占全市总就业人数比重约65%以上。

广州民营经济的发展特征随着十年来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广州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

1.园区化所谓园区化,是对广州民营经济产业空间分布状况的概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民营企业发展的规模水平。

作为民营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本市私营、个体经济主要集中分布在本市的郊区范围内,且以园区的形态存在。

截至2002年末,本市郊区私营企业累计户数已达到17.08万户,占全市私营企业总数的72.7%,同比增长23.7%。

平均每天就有90家私营企业落户郊区。

郊区七成以上的民营(私营)企业集中在经济开发区,这是因为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各种优惠政策措施的实施,为私营企业搭起了创业的舞台。

截至2002年末,郊区已建成经济开发区219个,比上年末增加了28个;在经济开发区内注册的私营企业户数达到了12.33万户,增长12.5%,占郊区私营企业总数的72.2%。

2002年末,在经济开发区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为130.1万人,比上年增加了13.7万元,增长11.8%,占郊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72%;企业注册资金1283.5亿元,增长32.1%,占83%;营业收入2456.3亿元,增长7.6%,占76.6%;实交税金85.6亿元,增长10.6%,占75.3%。

至2004年10月,市郊私营企业户数达32.5万户,占全市私营企业的84.3%,比2003年全年增长35.1%,高于全市私营企业户数同比增长幅度约为3个百分点。

2.都市型在经国务院批复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中,进一步明确广州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把广州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和航运中心之一。

在这一政策大背景下,近几年广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呈现出都市型的特征。

(1)服务业所呈现出的都市型特征。

1997年,广州从事第三产业的民营企业比重为73.5%,并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商贸餐饮、交运仓储和一般的社会服务业;

2003年,广州第三产业民营企业的比重还是73.5%,但商贸餐饮所占比例已由97年的63.9%下降为45.6%,而社会服务业则由7%上升为16%。

1990年至2000年,广州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3.8%,高出全市生产总值增速1.6个百分点。

且越来越多地涉足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广告业、咨询业、技术服务等拥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现代都市型服务业。

(2)第二产业所呈现出的都市型特征。

近几年,在第二产业中,民营经济已逐渐成为广州都市型工业的主力军,所涉及的行业主要有服装服饰、食品加工、包装印刷、室内装潢及用品、化妆及洗涤用品、工艺美术及旅游用品和小型电子信息产品等,这一些行业不仅有鲜明的都市型消费特征,而且是国有力量最薄弱的领域。

据市发改委抽样调查,民营企业户数比例占50%以上的行业分布,基本上都属于都市型工业。

都市型工业的主要特征是小批量、多品种、更新快、劳动密集型,属于创业型、就业型的企业,这与民营企业的要素特征较接近,从而成为民营经济进军的重要领域。

(3)新兴产业所呈现出的都市型特征。

新兴都市型产业,主要是包括出版业、广告业、网络业、新媒体业、演艺娱乐业等。

广州民营经济在这些产业中的涉猎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3.科技型随着“科技兴市”主战略的实施,民营企业重视技术进步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力度,在市场竞争中强占有利地位。

2003年,广州民营科技企业达25955户,同比增长37.8%,比1998年增长2倍,占全市科技企业(机构)总数的98%,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截止2004年底,广州民营科技企业共有28000家,且都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产品所处技术领域绝大部分属于高新技术产品,包括新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地球空间海洋工程等方面。

民营企业的科技型已成为广州新一轮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4.外向型近年来广州民营企业适应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整体经济战略,呈现出日益活跃的态势。

早在1998年,广州拥有外贸经营权的民营企业仅有5户,到2003年底,广州共有4700户民营企业获得自营出口经营权,占到全市拥有外贸经营权的国有集体企业户数的70%,出口额达18.1372亿美元,占全市内资企业出口额的10.28%。

2004年,全市共有10061户民营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比上年增长111%,出口额达到了42.49美元,比上年增长134.25%。

广州民营企业主要出口方式为一般贸易,产品集中在机电类和纺织、服装、旅行用品、箱包及五金工具等。

主要出口地区为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及欧盟等。

总之,伴随着逐步完善和优化的环境,广州民营经济正进行着健康有序地发展壮大,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来源:中国贸易报)

如何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1、汇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力量。

广泛动员、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发展民营经济,谋发展、创大业,让先干的越干越有劲,没干的下定决心干,形成争先恐后干事创业的氛围。

2、建立为民营企业全方位服务的机制。

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需要着力破解资金、技术、税收等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扩大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通过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银企联手、吸引社会投资等手段,不断拓宽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

3、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投资环境的好坏是民营经济发展快慢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因此,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改进政府部门的工作,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改变对民营企业管理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的状况,进一步清理对民营企业的收费检查和审批项目。

切实抓好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制度,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提高政策透明度,做到用市场经济手段促发展,重引导不越位,善管理不错位,抓服务不缺位,真正使民营企业感到“安全、实惠、可靠、方便”。

扩展资料:

民营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

要注重在发展中合理配置和节约使用资源,防止以自然环境污染为代价发展民营经济,对已经发展起来污染较大的产业,要搞好配套设施,降低能耗和污染。

把加快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提升产业和集约化程度、优化产品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经济质量上来。